【中华神龙文轩作家群】文友互动篇
《宅》
□筱枫
房顶上
灰色的五脊六兽
整齐地,排着队形
骑凤仙人傲然做着
头领
蓝衣女子执一个
晚唐的紫色故事
檐下听雨
故事嘶喊一声
雨被淹没了
廊外的还魂草
醒过来
干涸的思路睁开
双眼,慢慢
扑愣出绿意
一群翅膀,在原地
振动有声
【一】
《宅》诗赏析
——沈溪兴即兴随笔:
《宅》
□筱枫
房顶上
灰色的五脊六兽
整齐地,排着队形
骑凤仙人傲然做着
头领
(任何时代都是强势凌人,尤其是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益盛。呼风唤雨、享受名利双修的那些上阶层神仙人物,及其仙属亲二、三代,仗恃沿袭封神榜之仙缘关系,八仙下海尽钻神机,尊容犹若那种家庙屋檐顶傲然昂立着的六兽般既虎视眈眈又翘首风骚?!——喻拟恰当丶隐贬精确)
蓝衣女子执一个
晚唐的紫色故事
檐下听雨
故事嘶喊一声
雨被淹没了
(而守道安贫承接传统美德的人们,再如何专注修养、自我心性的制约,那神思如诉先贤样榜励精图治故事的振聋发聩,虽连天公也都被群情的激荡驱掉去忧伤戚眉的愁雨;但令人遗憾的是,掌声给力短暂的崭新气象,会否又属赏叹一时性的一现昙花呢?……)
廊外的还魂草
醒过来
干涸的思路睁开
双眼,慢慢
扑愣出绿意
一群翅膀,在原地
振动有声
(有待一天朝纲整肃,人民觉醒并爱我中华共兴国邦,看那锦绣年华江山多娇——让我们赏鸟语花香,羡蝴蝶追恋;希望安享人类美好和谐生活的梦想早日成为现实。)
(筱枫《宅》诗,赋景喻人类比恰如其分;有夸张惩恶、或深情扬善的描绘;创作融入思索,文体朦胧理喻。
整体诗文简洁,意韵深长;既鞭挞社会丑鬼,又弘扬正大光明;体现出诗人寄托人类理想、怀抱刷新世界希望的构图和期待。
众身百态,窥豹一斑;今古景观,栩栩入诗。可见作者构思的创作,源于对生活观察入微,并将素材精雕细刻、丝丝扣入诗文;其演绎自如的文功应用,堪称是妙手著文、精彩人生也!
综观古今诸多文体著品,不管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还是简短绝句律诗,大凡作者富有思想性的文学或书画艺术作品,总令读者在赏析过程中深受觉悟而感慨系之赞赏有加。)
附注说明:()括号内为沈溪兴赏后感。限于个人视觉,自感解读为即兴性且有浅陋误释之弊。而见仁见智者,则另有大家条分缕析更加精辟透视的点评。
【二】
关于筱枫现代诗《宅》之赏析
文\李子浪
由山东著名作家筱枫女士创作的《宅》一诗在中华神龙文轩作家群发表后,一下就吸引了我。
全诗短短三节十七行,从三个视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故人重归老宅的复杂心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从而把我们带入自己对故乡老宅的深深思念之中,久久不能释怀。
先看第一节:“房顶上/灰色的五脊六兽/整齐地,排着队形/骑凤仙人傲然做着/头领”,作者面对老宅没有如一般人进行详尽的历史描述,而是象特写镜头一样直接由远接近拉到老宅的屋顶,然后选取了一个古建筑给人印象深刻的点—脊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刻画出这所老宅的豪华:“灰色的”说明是民宅,“五脊六兽”说明此宅的档次,非普通民居,暗示了这所老宅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绝对是大户人家。更传神的是作者对骑凤仙人神态的描述,领着一群兽像,“整齐地,排着队形”,尤其是“傲然”一词再次暗示了在作者眼里这所老宅原有主人的显赫尊贵。到此无需再言,这所老宅的身份已表现的淋漓尽致,无一赘言。
接着镜头拉到檐下,作者眼前出现了一幕难忘的场景:天下着雨,淅淅沥沥从屋顶上流下。一名蓝衣女子,执着一本古典文学作品,要么自己看书,要么给孩子讲解,初时还能听到外面的雨声,看到或讲到精彩处渐入佳境,被书中的故事感动或震撼,一瞬间“雨被淹没了”,足见故事的精彩,主人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以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同时更进一步说明,此宅主人的高贵,不但地位显赫,威风八面,而且重视文化重视修养,乃真正的书香门第。
最后作者回到现实,第三节:如今地上杂草丛生,无人居住,麻雀在院子里跳来跳去,一片人去楼空凄凉的景象。先看头两句“廊外的还魂草/醒过来”,廊外再次补充证明了我们猜测老宅的正确行,既然有廊,那就说明老宅之豪华,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照顾的如此紧密,着实细腻入微。还魂草,说明此宅废弃不止一年,由于长期无人打理,院子砖缝里或草坪上的草自由的随季生死,如今又到一年春暖花开时节,“慢慢/扑愣出绿意”交代了作者重归老宅的时间,在一个初春时节,推开老宅院门,满目萧然,杂草横生,四周寂静,唯有院子的鸟,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也正是通过它们的动,更衬托了老宅的荒凉寂静,令人心痛:“一群翅膀,在原地/振动有声”,又一个特写,加之巨大的扑打地面的声音,每一下都打在作者伤感的内心,真是令人断肠。
至此,一座昔日曾经无比繁华的书香门第,随着时间的变迁,主人的迁徙,荒败于尘世,回想令人无尽唏嘘,不知是慨叹人生之无常,还是念往昔欢乐之短暂,读后令人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说句实话,这么多年了,我看过无数写景抒情的文章,但从没有一篇象筱枫女士的这个《宅》这样用如此简练的笔画栩栩如生地勾勒出这样生动而富有感情的作品。通篇简洁凝练,生动形象,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读后令人荡气回肠,看似小题材却揭露了一个无比现实的大问题:人类生存的归宿,传统文化的归宿。这么好的宅子为什么要放弃,主人去了哪里,以后又该怎么办.....,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看法。
[ 本帖最后由 儒将 于 2016-7-1 00:03 编辑 ] |